一間店面的落成,需要考量哪些層面的問題?空間區域的劃分?消費動線?品牌識別的融合?還有和周邊環境之間的關係?這些都是重要的考量點。問題是,這些考量點的決策依據為何?UNME 用 WATARU 空間設計案件告訴你——本案的空間決策,直接對應我們在「TA × 地區 × 競品」三個面向的調研,讓空間以「被看見—願意進來—樂於久留」為路徑,從外觀辨識、區域劃分到細節語彙,逐點落實品牌的「流動」核心。
WATARU
2025
WATARU 店面位於松菸商圈的一處轉角,門店以有機曲線層層交錯形成清楚邊界與記憶點,鏡面處理的外牆 logo 以「水」為意象,在街景中反射環境、提高可見度,同時建立品牌的第一印象。空間氛圍上,呼應松菸商圈愜意放鬆、開放與慢步調的特性,正面採用大面落地窗、側面配置旋轉窗,引入自然採光與通風,讓路過人群與室內產生更自然的互動,降低進店的心理門檻。



∞ 櫃檯作為視覺焦點:進入店面,動線中心配置銀色金屬櫃檯,搭配圓形標誌形成到店第一視覺錨點,簡潔俐落且不失溫度,利於記憶與導引。
∞ 站立飲用區 × 座位區:根據調研,松菸商圈動線開闊、店家分佈鬆散,屬於「長時間行走式消費」情境,是否提供座位、空間舒適與否將大幅影響消費者進店、停留的意願,因此,WATARU 空間設計將站立飲用與內用座席清楚區分,以因應不同使用情境:前者降低進店門檻、支援快速品飲;後者設有一排木質臥榻,以座席舒適性與情境氛圍延長停留、促進分享,兩者並行以維持動線效率與體驗深度。



∞ 中島設計(雙層 × 展示):內用區以雙層中島為核心,除了提供顧客放置飲料的平台,同時具展示功能。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周遭競品除了販售飲料外,也導入選品、展覽、應援等複合式空間經營,而 WATARU 也有聯名活動的計畫,雙層中島的設計便是因應品牌的聯名活動展示需求,在日常與活動情境間彈性切換。
WATARU,其命名取自日文中的渡る(渡過),以「流動」為核心設計語彙,將識別轉化為可感知的空間細節。在店鋪中抬頭可見天花上的藍色造型紗簾,搭配旋轉窗引入的氣流營造被風帶動的波紋效果,呼應「渡る」的流動語意。此外,紗簾、座位區的木質臥榻與造型外牆在弧度上保持同一系統,使由外至內的曲線語彙一致,讓視覺、觸感共同傳遞相同的品牌節奏。
WATARU 空間設計並非獨立策劃,而是在「流動」這一品牌語言下的場域化結果。以三向調研為決策依據,我們將空間劃分、雙層中島的展示機能與通透視覺逐一對齊落地,精準回應松菸長時間行走、低壓探索的消費節奏。整個過程中,品牌與空間團隊並行協作、依節點對接,跨域設計,讓品牌體驗保持連貫與一致。






延伸閱讀:ST. MALO W. 松菸誠品|HOLO+FACE 新店裕隆城|WATARU 品牌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