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
隨著消費型態與生活風格的轉變,臺灣近年出現一波「新型態百貨」的開設潮,以南西誠品作為瞄準 MZ 世代消費族群的聚焦定位商場開端,到南港的 LaLaport、臺南的誠品生活,甚至是即將開幕的新光三越台南小北門店,百貨早已不只是賣場集合體,而成為結合體驗、社群與品牌策展的城市節點。
對品牌而言,這些新型態百貨不僅提供更彈性的空間樣態與合作模式,也意味著更多「試水溫」的可能性。無論是快閃櫃或是常設專櫃,進駐百貨已然成為品牌能夠與實體消費者建立第一線連結的小型實驗場。透過設櫃,品牌可以驗證受眾是否與預期相符、產品在實體陳列時是否具吸引力、甚至是服務體驗與動線設計是否支持轉換。
進駐百貨看似只是「位置」的選擇,實際上蘊藏著高度策略性 —— 選錯點位、空間配置不當、鄰近品牌錯配,輕則降低營運效率,重則直接影響品牌辨識度與商業轉換。
此篇文章我們將從 UNME 的實戰經驗出發,分享在百貨櫃位設計中,我們如何透過「選點策略」、「坪效規劃」、「差異化設計」與「模組化設計」四大關鍵,協助品牌打造融合營運階段性策略的空間,讓櫃位不只是銷售,更是品牌滲透消費者心智與成長的關鍵。
UNME 差異化櫃位設計案例:HOLO+FACE 新店裕隆城
當我們談論百貨櫃位時,多數人直覺聯想到商品的陳列方式與視覺呈現。但對品牌經營者來說,櫃位的角色遠不止於此,它是一個相對實體店面較低成本、人流更穩定,得以試探更大市場可能性的商業轉換起點。
百貨是品牌形象的第一現場,是顧客接觸商品、建立認知、進而產生轉換的關鍵場域。然而隱藏在其中的設計眉角卻比想像複雜許多。UNME 過往在協助多個品牌的櫃位設計時,發現進駐百貨有幾個巨大的痛點:
如果你也正在經歷以上的三大痛點,接下來的每個段落,我們將分別以不同的實際案例,與你分享 UNME 如何透過設計策略,解決百貨櫃位設計難題。
以為進駐百貨就能享有人流,卻忽略品牌目標受眾與百貨定位的適配性,往往讓品牌一進駐就死在起跑點。
如同文章開頭提及,近年來百貨型態逐漸轉變,從過去以高端精品為核心的商業空間,轉向結合多元餐飲品牌、體驗、策展與社群經營的「複合式生活場域」,每一間百貨背後,都對應著截然不同的客群輪廓與消費習慣。UNME 在協助品牌選點時將品牌提供的服務、產品線作為考量依據,結合消費者類旅程圖,對標百貨屬性、商場內的品牌分佈狀況,提供決策建議。並透過明確劃分每一個點位進駐的營運目的:是強化服務體驗為核心,抑或是提高銷售轉換為首要,進而從整體場域的周邊環境綜合分析著手規劃。
Yogibo 台北誠品信義店櫃位設計
Yogibo 桃園誠品台茂店櫃位設計
當品牌在不同百貨或不同樓層設置櫃位時,空間大小與動線條件往往天差地遠,這時「空間規劃的槓桿作用」就成為關鍵。「坪效」普遍被認為是面積與營收的比值,但對 UNME 而言,真正的坪效,來自於對動線、視線、體驗節奏的精準配置。
我們協助 ST.MALO W. 設計兩個分別位於不同百貨的櫃位,一處是位於動線上的開放式櫃位,人流高但留存不易;另一處則是靠牆邊區域的中島型櫃位,視線上較容易被遮擋,但整體展示空間更為完整。這兩個櫃點如果使用相同的空間配置與體驗流程,往往會錯失其場域本身的優勢。因此,我們個別針對櫃位的特性重新設計:
在松菸誠品的高人流開放櫃位,以「隱藏櫃檯加上順應人流的動線規劃」打造沉浸式體驗空間,降低顧客對推銷感的排斥心理,進而願意走入櫃位;而在南西誠品的中島型空間,則以「視覺吸引搭配回型動線」,吸引消費者停留與探索,同時將需要服務人員介紹、銷售的高單價服飾商品擺放在櫃檯旁,加強服務體驗。而每一個櫃體的設計不僅具備展示功能更結合了收納空間,使櫃位空間利用最大化,達成使用效率的提升。
延伸閱讀:5 種常見百貨櫃位型態解析
ST.MALO WANG 松菸誠品櫃位設計
ST.MALO WANG 南西誠品櫃位設計
在競爭激烈、汰換速度快的百貨中,品牌要如何在同質性高、風格趨近的環境中脫穎而出?關鍵不在「設計更花俏」,而是回到品牌本質 — 透過設計展現清晰的核心理念與可被感知的價值傳遞。
一個具有辨識度與記憶點的櫃位,不只是品牌視覺的延伸,而是品牌價值在三維空間中的具象化呈現。無論是色彩語言、材質選用,還是動線節奏與商品擺放的策略,都應回應品牌的個性與目標受眾的連結。
「保養品」是在百貨中競爭最激烈的品類之一,而 Dakini Déesse 是一個將喜馬拉雅山上的國家 — 不丹,其稀有物質 Shilajit(喜來芝)製成抗老系列保養品的品牌。我們利用將不丹的文化元素融入櫃位設計,並在產品陳列中巧妙結合象徵喜馬拉雅山脈岩石的黑色礫石,讓消費者透過觸碰產品,模擬搜集碎石和天然礦物觸覺的體驗,呼應不丹人從山壁中採集 Shilajit 的行為。當顧客踏入櫃位就彷彿置身於不丹,創造出強烈的品牌記憶,同時提高櫃位在百貨中的視覺差異化。
森芯島是一個以電商起家的香氛保養品牌,UNME 協助其設計的百貨櫃位是品牌的第一個實體通路,我們以品牌核心「島嶼」為主軸概念,運用綠色植被、碎石,營造充滿綠意的自然意象,印有 Logo 的背板則取自夕陽印象,選用橘紅色來豐富視覺層次。
在商品展示區,不同於他牌的大量陳列,我們選擇在櫃位中擺放少量的商品,潛移默化地傳遞品牌「少而精」的保養觀念;而選用具有透光效果的板材,也呼應其「質地輕透」的產品特色。這樣的設計策略不僅透過空間提升品牌差異化,更讓森芯島「純淨療癒」的理念深植於顧客心中。
保養品品牌櫃位設計:Dakini Déesse|森芯島 SH. ISLAND
對於常態參與百貨檔期活動、或需因應百貨內部招商調整而頻繁更換櫃位的品牌而言,「搬櫃」已然成為日常。許多品牌在每次櫃位轉移時,往往面臨櫃體無法重複使用、設計語彙無法延續等問題,不僅增加成本負擔,更對營運連續性造成影響。
UNME 長期觀察到這樣的痛點,因此在每一次的櫃位設計初期即考量未來性,導入模組化思維,從結構配置、組裝方式到材料選擇,皆以可拆裝、易重組為前提進行設計。透過可重複利用的模組化櫃體、設計可對應空間與需求調整的商品陳列系統,協助品牌將原本一次性的櫃位投資,轉換為具備延展性的長期資產。
在我們第一次為檸檬大叔設計櫃位重塑時,品牌才剛進駐誠品百貨不到半年,即因商場的規劃調整,需在短時間內將櫃位搬遷至不同樓層。當櫃位剩餘的使用時限明顯無法攤提設計成本,「模組化設計」便是 UNME 提出的設計解方。在改裝完成後,不僅以高度差異化的新樣貌使品牌業績有了顯著提升,後續也在搬遷櫃位、坪數從原本的五坪縮小至三坪時,僅花費夜間施工的工資以及剩餘櫃體的倉儲費用,以不到原櫃位六分之一的成本順利轉移,保留了完整的品牌形象,更降低營運風險。
當設計能夠承載品牌溝通、放大差異性並創造感官記憶,櫃位就不再只是產品陳列的平台,而是品牌進入市場、建立認知、轉化營收的策略起點。
UNME 堅持不做套版,並且不只是協助品牌做「好看的設計」,更從品牌的營運需求與空間場域條件出發,提出能長期使用、可靈活轉移、具辨識度與轉換力的空間解方。無論是進駐前的選點分析、不同場域中的動線優化、品牌核心價值的空間轉譯,或是模組化架構下的低成本高彈性配置,我們始終將設計視為能夠「實際轉化商業價值的策略工具」。以具備前瞻性的櫃位設計系統,為品牌降低營運風險、提升品牌面對市場變化的反應速度,進而在變動中穩定成長。
看更多 UNME 的櫃位設計作品
想了解服務內容請參考: UNME Service
UNME 將櫃位視為品牌進入市場的「策略型場域」,以設計對齊營運需求與空間限制,建立具彈性、差異化、可轉移的商業場景。
選點與場域策略整合:結合品牌受眾與百貨屬性分析,精準選擇進駐位置,提升曝光與轉換機會。
坪效導向的空間槓桿:根據動線、視線與使用行為配置場景,提高單位面積的營收潛力。
差異化識別語彙:以品牌價值為核心轉譯材質、色彩與體驗節奏,建立可感知、可記憶的三維識別。
模組化可轉移設計:以可拆裝重組的櫃體架構因應短租與搬遷需求,降低營運成本與風險。
品牌體驗一致性建構:從產品特性延伸至空間細節,打造一致、可擴張的品牌觸點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