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網站需要開啟JavaScript
JavaScript is required
UNME 社會專案、餐酒館設計作品-厭世會社

怎麼樣可以用設計,讓社會變得更好?厭世會社

Wolf,Goat

我有酒,你有病嗎?

「這世上有無窮無盡的希望⋯只是不屬於我們。」-卡夫卡

𝚃𝚑𝚎𝚛𝚎 𝚒𝚜 𝚗 𝚒𝚗𝚏𝚒𝚗𝚒𝚝𝚎 𝚊𝚖𝚘𝚞𝚗𝚝 𝚘𝚏 𝚑𝚘𝚙𝚎 𝚒𝚗 𝚝𝚑𝚎 𝚞𝚗𝚒𝚟𝚎𝚛𝚜𝚎…𝚋𝚘𝚝 𝚗𝚘𝚝 𝚏𝚘𝚛 𝚞𝚜.

𝙵𝚛𝚊𝚗𝚣 𝙺𝚊𝚏𝚔𝚊

 

菜單一翻開看見的不是羅列著的餐飲品項,而是一句「我有酒,你有病嗎?」

看似嘲諷觀者的黑色幽默,背後卻隱含著業主期望透過這裡帶給病友們的溫暖與善意。這裡是厭世會社-臺灣第一個關注「憂鬱症患者再社會化」的場域,也是業主乖哥在人生經歷重度憂鬱後,所誕生出來的理念與想法。

WHY 社會環境帶給人們的影響

「這個社會要求我們要把情緒留在家裡,專業職場上必須沒有情緒,即使面對一般朋友,負面情緒也往往難以啟齒,這是正向思考的文化霸權。」

厭世會社的兩位創辦人因著自身經歷,觀察到醫院內有許多青年和青少年因情緒心理失調不得已離開原本的求學或工作環境在家調養。而這些人輕則數個月,重則十年以上甚至一輩子蝸居家中,不易回到正常的生活,久而久之與社會脫節,失去社交和經濟能力,部分的人不見病情好轉最終走上自殺的末路。

 

憂鬱症在現今社會已成為當代文明病,在許多追求高勞動效率的城市聚落皆是常見的社會現象。而憂鬱症的治療,普遍透過三個面向來控制症狀:生理、心理與社會因素,分別對應到生理的藥物與醫學、心理師的行為認知治療與心理輔導,然而社會因素層面的治療卻不盡完善,在憂鬱症患者離開醫院或結束了心理諮商後,剩餘更多的時間卻時常沒有能夠發自內心隨時關心到其生活、社交狀況和親友關係的陪伴者。

根據創辦人的自身經歷,比起藥物與心理治療的病情控制,真正能夠幫助患者從絕望深淵走出來的,其實是能夠理解憂鬱症患者想法的親友,給予不放棄的共情與陪伴。而厭世會社的創立,正是希望能成為病友與社會的橋樑,提供一個讓病友們能以自在的姿態回歸社會的中繼站

UNME 社會專案、餐酒館設計作品-厭世會社
UNME 社會專案、餐酒館設計作品-厭世會社

設計參與第一步:強化社會支持

「厭世會社,名為厭世,其實我們非常努力地活著。對於想過要放棄自己人生的人,若願意再給自己一次機會,我們陪你走出來。」

打造出厭世會社,最初的目的是希望提供給病友們一個友善的工作環境,透過彈性的工作排班與休假制度,讓每位病友因應自身狀態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節奏,同時也創造一個包容的社群,讓人們能在這裡自在地交流、互助,能夠適度與人接觸,重新與社會接軌。

 

然而若期望建立起對憂鬱症友善的社會環境,只是提供工作機會似乎仍不足以達成更深層的社會影響力,因此厭世會社更是以病友為核心,向外延伸至其照顧者、再擴散至社會大眾,讓空間成為能夠提升社會支持意識、降低憂鬱症標籤化負面影響的場域。

其中,UNME 扮演著企業夥伴與專業支持的角色,從理解、行為分析與洞察開始層層剖析,讓設計不只是純粹的美感與機能,更是融入業主理念,真正從空間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孕生出實際能支持業主達成其理念價值的空間設計。

UNME 社會專案、餐酒館設計作品-厭世會社

以人為本的品牌空間設計

「讓情緒延伸到空間裡,成為獨特性的風格設計;設計創造環境,而人們會因而產生不同的感受。」

當乖哥說著他的理想「為幫助憂鬱患者面對人群,堅持經營一個治癒空間,往社會企業的目標前進」,對面的我們聽得十分激動。光是想像能協助這樣的社會企業,完成他們的品牌空間設計,是 UNME 一直想做的事情。

 

在思考如何透過空間傳遞業主的想法時,我們考量到空間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與人們的心理狀態,或是他們喜歡的環境去做媒合,因此我們開始尋找憂鬱症的人他們傾向在什麼樣的場所聚集、喜歡怎麼樣的色溫、喜歡復古還是喜歡簡約、抑或是喜歡時尚;探討為什麼他們會喜歡一些舊舊的物件與書籍。

過程裡負責的設計師同時也是 UNME 創辦人 Alpha 甚至吞下了藥丸,體驗他們在服用藥品後的情緒、嘗試去感受跟他們相同的心境。在藥效發作後的那八個小時裡,撇除極度嗜睡的問題,被降低的感知以及幾乎沒有心情起伏的感受,讓我們覺得這次的設計不只是打造一個屬於他們的空間,更要設計出一個讓大眾理解憂鬱症的場域。

UNME 社會專案、餐酒館設計作品-厭世會社

對應族群的行為體驗洞察

在商業空間的設計中,設計是最不重要的事,更重要的應該是空間的每一個環節,都要與使用者的心理狀態,或是他們喜歡的環境做媒合。

厭世會社是為憂鬱症而生,UNME 透過前期的洞察、分析,逐步摸索出對應這個空間的群體,應該要放入的建材、色溫與元素,一直延伸到機能與配置如何平衡原有的建築結構。其中包含了:

UNME 社會專案、餐酒館設計作品-厭世會社
UNME 社會專案、餐酒館設計作品-厭世會社

∞ 書籍閱讀體驗:厭世會社的品牌核心之一,是因應病友共同興趣「閱讀」而在店內擺放老闆精選的書籍。我們透過將店面空間內推,降低外部干擾,讓空間內的閱讀區域更舒適。

 

∞ 吸菸區規劃:調查數據顯示病友普遍有透過抽菸來舒緩壓力的習性,在內推店面後空出的區域,正好能用以打造成吸菸區,同時 UNME 採用側門的特殊通道加上推拉門,讓人們可以通過側門從座位區直接進入吸菸區,與入口處人潮分流;推拉門增加隱蔽性,提升使用者的心理安全感。

UNME 社會專案、餐酒館設計作品-厭世會社

∞ 座位區配置:憂鬱是探討心理層面的品牌形象,很容易吸引到在意行為距離的族群,這些人不喜歡比鄰而坐,更期待擁有自己的空間。我們透過心理學的研究探討,用三種對應顧客群體內心關係的距離分別規劃沙發區與吧檯區的座位配置,讓無論是一人獨處或是好友聚會,都能在這裡找到屬於他們的放鬆角落。

 

∞ 光線引入:在定義厭世會社的風格時,我們思考究竟是要做出完全封閉的憂鬱空間把這個情緒加深,還是「在空間裡留下一道光」讓情緒能夠找到出口?呼應品牌核心:希望讓病友能夠「從厭世走出來」。我們選擇了後者,建築原有的天井與門面保留半牆的霧面玻璃,都使陽光能穿透進空間、讓人們能感受自然與時間的流動。

「像是平反門口的卡夫卡說的,這世界充滿希望,跟自己有沒有關,是我們有沒有產生這個機會的行為。

UNME 社會專案、餐酒館設計作品-厭世會社

厭世會社的空間並不是建立在設計想表達什麼意象,而是我們透過能夠真正把這個地方當作自己最喜愛的場所的這群人,把他們的喜好呈現出來。

 

查看完整設計作品介紹:厭世會社 The Misanthrope Society

針對店面與環境周邊的考量

UNME 在進行品牌空間設計時,關注的不僅僅是品牌或空間本身,其與市場、環境及消費者的互動,也都是影響品牌是否具備未來性、以及打造長期經營模式的關鍵。

 

厭世會社雖不以營利為主要目的,但仍須具備支持其理念與永續經營的商業空間,為此我們以專業的角度提出配置調整的規劃建議,透過將吧檯前移以降低人員來回帶位的營運成本;吸菸區的推拉門設計,不僅是為增加使用隱蔽性,更是為置身住宅區的店面降低鄰居排斥的風險。

當店面位在幾乎沒有人流會進去的死巷中,且站在巷口完全看不到店面的問題下,門面的設計呈現將會影響店面的存活,更重要的是能否吸引到正確的受眾族群。最終我們選擇著重在行銷考量上,讓設計完成的門面,透過影像傳遞可以引發人們想探尋的慾望,同時對應到憂鬱症族群的相似喜好,他們喜歡深耕、專注在找尋某一件事。

UNME 社會專案、餐酒館設計作品-厭世會社

用設計把品牌故事具象化

「希望來到厭世會社的人,可以不再吃藥。」是我們在設計過程中的深刻體會

 

在門面設計中呈現出把膠囊打開、把藥粒倒掉的意象,視覺化品牌故事,把我們想帶給人們的溫度用設計表達。視覺化從來不是直接的應用,而是具象化並運用智識經驗來產生關聯性,除了視覺效果更需關注使用者體驗與營運需求,我們修整了膠囊的弧線與比例,並將門一分為二,運用天地滑軌讓膠囊得以打開,滿足雙動線的進出、保留更高的使用彈性。

而在整個空間設計中,我們運用原住宅結構保留的方式,把新舊交替的物件融合在一起,也像是感情總是源自曾經發生的事情。其實人們在繁忙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需要一個情緒的出口,希望來到這裡的人們,都能獲得屬於自己的片刻治癒。

UNME 社會專案、餐酒館設計作品-厭世會社
UNME 社會專案、餐酒館設計作品-厭世會社

關於設計的延續,寫在故事之後 ⋯

品牌空間的經營最難的正是貫徹始終的情緒蔓延,讓每一個接觸點都跟不同的人,敘述不同的品牌故事。在厭世會社的空間完成後,隨著經營者、員工的進駐,與實際來到這裡的顧客留下的痕跡,一點一滴完整了這個空間。

也許這樣的社會議題仍存在許多值得探討的空間,而厭世會社的成立正是給予社會一個起點,讓更多人能意識到並擴散理念到世界各個角落。在創立的兩年後,2021 年,這項作品獲得了MUSE 國際設計大獎 Gold Winner,而這項肯定其實是來自厭世會社經營者本身,在設計過程中始終貫徹著這個使命。

對 UNME 而言「設計並沒有所謂喜好上的好壞,但是應該具備社會意義的選擇」,能做一個對於社會有意義的案件,是設計師該做的事。厭世會社也是 UNME 社會專案的起點,在那之後的每一年,我們提撥利潤 8-10% 幫助對社會有正面影響力的企業,期許用設計讓環境變得更好。

 

完整作品介紹了解 UNME 的社會專案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