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ME DESIGN 相信設計能夠創造更好的社會,厭世會社就是最好的例子。 厭世會社是臺灣第一個關注「憂鬱症患者再社會化」的場域,業主乖哥在經歷了重度憂鬱之後,深刻體會到憂鬱症對患者在生活及社交方面的影響,使他萌生了「提供病友一個能夠放鬆的庇護所」的想法,讓他們在這個空間中能不被另眼相待、重新獲得面對人群的力量。
厭世會社 The Misanthrope Society
2020
發揮社會影響力的設計,是 UNME 一直以來想做的事情。然而,儘管憂鬱症在現代已經不陌生,如何將這個概念化為直觀且具體的設計元素,並實際讓空間得以支持業主的理念、透過設計策略打造讓憂鬱症患者自在放鬆的場域,仍是設計的一大挑戰。
在著手進行設計之前,我們花了極大心力在前期研究,了解憂鬱症患者的習慣、喜好,甚至挖掘更深層的根本原因,設法讓空間中的每個角落都能切合他們的心理狀態,並同時能夠符合經營與使用者需求。
前期研究過程與設計思考:怎麼樣可以用設計,讓社會變得更好?厭世會社
在前期的溝通中,UNME 設計團隊曾將業主原有的空間配置規劃進行大幅調整,修改配置有幾個原因,但都與設計無關,因為設計本身就能解決美感與機能,但是原先的配置在後續營運端會出現問題。
業主原先規劃將吧台與櫃台擺放在店內最深處,看似能節省一面牆的成本,但實際上會因為視線死角,無法看到顧客進出狀況,這可能衍生未來營運需要多安排人力或是員工需要來回進出帶位問題;同時也影響到座位區的整體規劃,吧台擺在最內側會導致座位區需放在整個店面空間的中心點,座位難以隔出距離且容易感受到旁人視線,而這也與業主希望帶給憂鬱症病友舒適空間的想法相抵觸。
透過將吧檯前移、對應多元的使用場景及顧客群體組成,為座位區分別規劃出吧檯座位與沙發座位等,並透過精準的空間坪效與距離計算,添入合適尺寸的傢具桌椅。而這個配置的調整,也讓空間原有的天井得以將陽光引入到座位區,呼應此次的其中一項設計概念:
-「在空間裡留下一道光,讓情緒能夠找到出口。」
設計概念不僅應該反映出品牌與空間的一致性,更應該對應需求解決使用問題。「概念」本身是方法,而不是形容,UNME 在規劃厭世會社時,所提供的概念就是要解決空間在品牌與行銷上的溝通而生,整體概念可歸納出以下 4 個面向:
概念會賦予具體化的設計方向,讓專案具有同調性的完整度。
厭世會社的空間設計以黑色為主色調,襯托厭世風與高級質感,佐以暖色黃光和暖色傢俱來提升整體的舒適度,前後大窗引入光線搭配植栽擺設,貫徹此次空間的核心「希望人到這個空間來是感覺舒服的」。
在細節設計中以一種接受不完整、不完美的核心思考,運用老宅原有的歷史痕跡,融合現代、復古的元素,傳遞出厭世會社希望接住憂鬱症病友、陪伴支持的理念。
概念應具備情緒表達,讓材質本身傳達相同的方向。
厭世會社的主軸是憂鬱,所以在一進門的吧檯主視覺,利用木絲壓制而成的板材製造出複雜的情緒感受。沙發上以舊塑膠窗花拼接設計的菱形裝飾、鐵件與萊特水泥客製出的波浪桌板,以及看向腳邊在改造老屋時特意保留的黑白相拼地板,每一個細節處都以憂鬱族群的視角出發,打造他們會喜歡的空間樣貌。
綜合前兩點,我們在空間的門面選擇以「藥丸」為主體做視覺化設計,透過打開膠囊、倒掉藥粒作為大門的設計理念,來傳達「希望來到這裡的病友們都不需要再吃藥」的想法。
而除了理念的傳遞,使用這種包覆式設計手法主要原因在於:此空間本身是一個老舊住宅的改建,本身條件有所限制,加上餐飲店面也有許多管線需要配置,這種手法不但可以包覆所有線路,更可以解決結構上的問題。
概念需要「實際化」,在執行每一個設計時,概念是需要被挑戰的。
厭世會社原先的設計概念,是較為扁平化的方向,只傳遞「憂鬱空間」這件事,在套入實體時會遇到許多問題。由於選擇的店面位置是平行大樓,若設計沒有具備差異化,會使門面不夠顯眼容易被忽略;若想打造完全封閉的憂鬱空間,採用偏向遮蔽的店面,則可能製造距離感,降低人們主動踏入空間的意願。
比起放入生鏽舊物的設計,透過「藥丸」的視覺化門面設計,讓更直覺易懂的概念與品牌核心理念貫串在設計中。比起直接的應用,具象化並運用知識經驗來產生關聯性,同時符合使用體驗更為重要,透過此次的門面設計不僅解決機能問題,更大幅降低品牌的溝通成本。
你知道商業空間從投入經營開始,規劃、設計、空間,要花上多少時間才能回本嗎?
以厭世會社這樣的複合式經營模式來說,至少約需三年,且業主對這個空間的初衷便希望打造一個能夠永續經營的社會企業模式,因此將空間未來可能產生的變動需求考量進設計中便格外重要,為此 UNME 設計了「五道門」的門面,每一道都有著不同的用意:
顧客與厭世會社的第一個接觸點,從視線所及到手的觸感,都能帶給人品牌感受。
空間完成後也加入了業主乖哥的靈魂,外門刻上的「與世隔絕的門」,內門用「拒絕推開的手」作為把手,小細節處以黑色幽默的厭世素材,讓人產生共鳴並自然而然的踏入屬於厭世者的空間屏障。
在厭世會社裡,為滿足憂鬱族群不喜歡被觀看的使用者體驗,提供隱密側門讓他們能偷偷從餐酒館內溜進吸菸區而不需走出大門,這個設計能夠切分進出空間與穿梭吸菸區及座位的人流,同時可以作為員工與貨物通道,避免搬運物料時影響顧客動線及視覺觀感。
台灣文化並不喜歡吸菸區是可見的,抽的人不自在、不抽的人不喜歡,而這是滿足行為的門。
象徵打開膠囊的橫拉門不僅呈現意象,更具有機能性。因應憂鬱症族群透過吸菸來緩解壓力的需求,在門口特別規劃出吸菸區,然而位於住宅區的厭世會社,我們在規劃吸菸區時須考量兩大面向:吸菸者的舒適與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透過移動拉門設計,當人們在店外聊天或抽菸時,可以透過移動拉門形成隱蔽的吸菸區,阻隔路人的視線也避免菸味直接飄散到路上,提高使用者的心理安全感,同時降低社區人群可能的排斥心理。
一間餐酒館經營動輒三五年,沒人能把握大型設備不會毀損,但若預留較大的門放在門口也顯得突兀、使用不便,UNME 在吸菸區後方連接空間內吧檯座位的那道牆,預留了雙開式隱藏門,降低未來可能的設備進出風險。
另外,隱藏門運用半牆式的設計,在上半部使用霧面玻璃保留光線引入,同時讓空間內座位與吸菸區有所隱蔽、不會互相干擾。
保留曾經存在的事物,兼具地下室的安全逃生。
為求空間保留更多的原貌,我們將地下室的爬梯加強結構,並經過逃生門延伸到一樓與入口處結為一體,作為美感需求的延展。在臺灣,老家房屋的地下室經常看見這種樓梯,目的是為求安全逃生必須保留,而厭世會社因為屋況關係,恰好把店面需要考量的面向,用不同方式來提供解決管道。
門面區的規劃,同時也將厭世會社提供的其中一項核心價值-「書籍閱讀體驗」考量進設計中,在住宅區內設置店面常見的問題是店外人來人往,或甚至是車流的聲音都可能影響整體店內的使用者體驗,因此我們將整個空間內推,隔出吸菸區的同時也降低顧客閱讀時的外部干擾,而這也體現了業主的理念:「不以營利為核心,只期待給每位來到厭世會社的顧客都能有舒適的環境與體驗」。
在餐酒館設計中,經營者往往會忽略心理層面的關係,想把座位數拉高塞滿空間以提高空間利用。但事實上,喝酒是一種純粹的感受,沒有人希望拿著麥克風酒後吐真言。撇除酒的適合度,顧客在意的其實是「安全感」。
人與人之間會因為關係,而有遠近的不同,分析出情緒落點後,衡量空間配置與內心的距離,UNME 將其分成三種距離應用在此次的設計中:
這個配置以「4 人」以上的數量做搭配,以桌面中心畫圓,抓出人群間的舒適距離,營造聲音不會相互干擾的聚會場所,讓話題保有私密性。
並肩而坐是內心距離縮短的起點。
吧檯區與獨立座位區不同,通常會具有「2 人為主」的社交特性,因此吧檯區的距離會比座位區近一點,但同時須留意不能把位子塞好塞滿,要保持可以調整距離的彈性空間,同時可安排「1 人」散客,提高座位使用率。
桌椅提供的尺寸,會直接影響空間氛圍的服務品質及舒適度,進而與內心距離的期待產生落差,針對私密領域設計必須保持使用彈性,也就是座位可挪移的距離,讓顧客可以自由選擇靠近或疏遠,同時也在開放的環境為病友保留舒適的個人空間。
為擺脫效率至上的僵化社會,厭世會社不追求快速的出餐服務和翻桌率,取而代之的是顧客能拋下紛擾,悠閒放鬆地消磨一杯咖啡和一本書的時光,UNME 在用設計結合業主理念與經營策略的裝修規劃下,自然將市場區隔出來。
很榮幸厭世會社這個作品獲得 2021 年度 MUSE 國際設計大獎 Gold Winner,這項肯定尤其歸功於經營者本身貫徹始終的理念。
一個好的理念產生正向的共鳴,厭世會社吸引了國內外報導,在口碑傳播上創造極佳的效益,不但大幅降低額外的行銷成本,更達到經營者及 UNME DESIGN 的目的:讓更多人認識憂鬱症。
「用設計串連並擴散理念」,這是 UNME 設立社會專案的初衷,也是 UNME 自成立以來想做的事情。厭世會社的案例清楚描繪我們的嚮往:理解一個好的理念,透過設計的力量將其具象化,讓設計發揮社會影響力,進而讓理念在社會中擴散。UNME DESIGN 期待我們的設計能夠成為某個好的理念擴散的契機,陪伴企業持續成長。